看到羅競技場的一些明信片都是取景在雄偉的外輪廓
當我走進來時我更想走近一窺留在一磚一瓦的歷史痕跡
這個座落在鬥獸平台的前偏左的小區域正是所謂的VIP座
每一拱型門的規劃想必都是出入口吧
只是在想那座位在哪呢?!
從拱型門走來剛好看到外面的君士坦丁凱旋門
歐洲以前的君王只要戰勝一役必會蓋一座凱旋門來歌功頌德
我拍下每種拱形門
每個造型與功能好像都不一樣
猜猜看它們是入口?!
還是某種特殊功用的出入控制門?!
還是觀望窗台?!
雄偉的牆柱被鐵條緊緊圈住
另一個問號是鐵條是後人加上去的還是也跟著二千年晨昏?!
當時的一磚一瓦是如何層層蓋出
這是建築、科學與藝術的結合
十五世紀初期在義大利興起。後來遍及全歐洲,文藝復興的影響深入了生活每一層面。十四世紀時,學者認為西方藝術走衰退已有一千年,他們懷念古代( 400 B.C.- A.D.400 ) 的希臘、羅馬的藝術與文學。開始鑽研古典時代的文學、建築和雕刻。文藝復興是古典藝術的再生(參考資料: http://content.edu.tw/junior/art/tc_wc/History/west/ch4/ch4.htm)
仔細的看那關人獸的底層
二千年後只剩得斷垣殘壁及稀疏的雜草
與我們來一起緬懷殘酷制度下的犧牲者
導遊說羅馬人不高
看這洞口真的只是小小的
或許它比實際身高做的更小怕犯人逃逸吧
這是我的揣度
看的出來它規劃幾個房門及出口而且都小小的
中間這一條直通到觀眾席正出口
我在想人獸是從這一條走到鬥獸平台的還是四週都可以上的了台面
總之我對這一條筆直的通道的作用充滿疑問
有人預言當羅馬競技場倒的時候國家就跟隨滅亡
所以連拿破崙都不敢整個摧毀這裡
然而還是看的出來爭戰的痕跡
我們要離開這裡到下一站啦
太陽早高高掛起
導遊說怕熱的就撐傘
發揮台灣人團結撐傘的精神(麥拍謝啦)
嘿嘿有帶傘的就不約而同的打開喽
最後一瞥~再見嚕羅馬競技場!